批判1956年的反冒进 对1956年及时纠正经济建设中急躁冒进倾向正确决策的错误否定。在反对“右倾保守”和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导下,1956年春,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了齐头并进和急于求成的倾向: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投资过多,力不从心;农业生产贪多图快,急于求成;各项建设事业齐头并进,欲速不达。面对着已经露头的盲目冒进倾向,周恩来、陈云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及时地纠正这一错误的发展,使1956年经济建设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在反冒进过程中,1956年6月,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会议,根据半年来纠正经济建设中的盲目冒进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为贯彻这一方针,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同年9月,中共八大,坚持了6月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党内对1956年经济建设中反冒进和八大肯定的经济建设方针是存在着分歧的。1957年下半年,党内“左”的思想不断滋长。1957年9月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毛泽东首次在党内错误地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正确决策。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经毛泽东签发的题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高潮》的社论,把批判1956年反冒进公布于世,并引导人民继续反对实际上并不是严重存在着的“右倾保守”思想,而完全忽视了在党内已大大滋长起来的“左”倾冒进的情绪。从1958年1月南宁会议起,在中央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对1956年反冒进接二连三地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调子越来越高。
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说反冒进使6亿人民泄了气,是方针性错误。周恩来在会上发言检查1956年反冒进的错误,并承担责任。3月,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继续批判反冒进,说冒进是“马克思主义”,反冒进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周恩来再次检查1956年反冒进的错误,并谈了经验教训。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刘少奇作的工作报告,对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作出肯定的结论。在大会上,周恩来再作检讨,并承担主要责任。会后,周恩来向中央提出自己是否适合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的辞呈问题。6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了周恩来提出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是否适当的问题。会议认为他应该继续担任现任工作,没有必要加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