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重大事件 >> 建党百年大事点读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接收帝国主义在华文教事业
发布时间: 2021-03-17    作者: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百科全书(1949—1999)》
  字体:(     ) 关闭窗口

    接收帝国主义在华文教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帝国主义仍在中国文教领域中有一定的势力。1950年12月,中国政府授权教育部,接收辅仁大学。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根据《决定》,1951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教育机关的指示》,随后对这些学校采取了不同的处理办法:或接收改为公立学校;或改组校董事会与学校行政机构,撤消美籍人员的董事及行政职务,美籍教师思想言行反动者予以辞退;或改为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1月,教育部制定了处理接受外国津贴学校的原则、办法和接收时的政策及措施,重申中国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管理学校。至1951年底,燕京大学、津沽大学(接受罗马天主教会津贴)、协和医学院等12所院校改为中国自办,沪江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院校仍维持私立,政府给予补贴。与此同时,各地还妥善地处理接收外国津贴的中等学校514所,初等学校1500余所,以及幼儿园、孤儿院、育婴堂、慈幼院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