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重大事件 >> 建党百年大事点读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爱国主义劳动竞赛
发布时间: 2021-03-17    作者: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百科全书(1949—1999)》
  字体:(     ) 关闭窗口

    爱国主义劳动竞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支援朝鲜战争,在国营企业中开展的群众性劳动竞赛。
    共和国建立后,为了依靠工人阶级克服困难、发展生产,广泛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这一运动在工矿交通和商贸企业的主要形式就是以创造生产新纪录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1951年1月,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向全国工矿企业提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倡议,得到各方面支持。10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全国人民热烈响应,开展起轰轰烈烈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各地各产业在继续进行创造生产新纪录活动的同时,普遍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1950年8月政务院公布了关于奖励有关生产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决定,进一步激励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仅1952年就提出合理化建议90多万件。在此基础上,各产业部门、产业工会又组织了对先进经验、先进操作法进行总结和推广的活动。郝建秀工作法、马六孩掘进法、平炉快速炼钢法、满载超轴500公里竞赛等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迅速推向全国,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充分显示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这一时期劳动竞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些企业盲目追求数字,忽视质量,造成浪费;有的忽视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