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重大事件 >> 建党百年大事点读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西部大开发战略
发布时间: 2021-03-18    作者:    来源:
  字体:(     ) 关闭窗口

  2000年11月8日上午,我国首批“西电东送”工程——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工程同时开工。图为乌江洪家渡水电站开工典礼现场。 

  1999年9月22日,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定指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先进的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东部地区要在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转让、对口支援、联合开发等方式,支持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决策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00年工作时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2000年3月,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将西部大开发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西部大开发正式启动。10月20~2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2000·中国西部论坛”,论坛的主题为“西部开发——政府与市场”。国内外著名企业家、政府官员、外国政府驻华使节800多人出席。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了具体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纪头10年,力争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较大发展,重点地带开发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教育和卫生、文化等生活事业明显加强,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西部大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引领西部地区进入了新的经济增长期。2000年,西部12个省区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600多亿元,2001年比2000年又增长了8.7%,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0~2002年,中央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2000多亿元,生态环境投资500多亿元,社会事业投资100多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1/3以上用于西部开发。这些资金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国家还实施了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沼气到户等一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

  2000年10月22日,“2000·中国西部论坛”在四川成都闭幕。图为闭幕酒会会场。

  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对外合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步伐明显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增强。2000~2002年,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开工36项重点工程,投资规模达6000多亿元。共建设和改造大型水库30多座,新增公路通车里程约5万公里,新建铁路新线1641公里、电气化线路1370公里,新建和改扩建机场31个。在对内开放方面,东西对口合作支援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在对外开放方面,西部许多地区的对外经济贸易进一步发展,利用外资规模逐步增大,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百家在西部地区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2000年以来,国家在西部相继启动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国家先后开工建设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70项西部开发重点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工作,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干部和人才培训的力度加大,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进一步加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共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