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重大事件 >> 建党百年大事点读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三峡工程开工
发布时间: 2021-03-18    作者:    来源:
  字体:(     ) 关闭窗口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开工典礼在湖北宜昌三斗坪举行。

  三峡工程全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也是中国已经建成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1918年,孙中山最早提出了梯级开发三峡、改善川江航道、结合水力发电的设想。1944年5月,国民政府邀请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来华查勘了三峡,随后萨凡奇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1947年,面临崩溃的国民政府中止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的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发三峡提上议事日程。1953年,毛泽东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1955年,长江流域的规划和三峡工程的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全面展开。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1978年4月,全国科学大会将三峡工程作为重大技术问题,列入国家1977~1985年科技发展规划。经过14个专家组2年零8个月的论证,1989年3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了“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方案。

  由28个省市自治区、13个计划单列市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负责人组成的全国省长三峡工程考察团1991年12月12~19日对四川重庆市至湖南沅江市一线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工程淹没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库移民安置试点总工程、荆江分洪区等进行全面考察。图为代表们考察湖北省秭归县水田坝乡为移民开发的柑桔园。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

  三峡工程建设分为三期。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开工典礼在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举行。

  1994~1997年为第一期工程建设时期,除准备工程外,主要修建土石围堰、导流明渠以及在左岸岸坡修建临时船闸。1997年11月8日15时30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胜利实现了大江截流,这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史上的一个壮举。1998~2003年为第二期工程建设时期,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并完成永久特级船闸,升船机的施工。1998年8月,被称为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围堰防渗工程——三峡工程二期围堰防渗工程全面告捷,创造了世界水电建设史上快速修建高土石围堰的新技术,当年即经受住了长江8次特大洪峰的考验。2002年10月,三峡大坝最关键的泄洪坝段全部建成。2004~2009年为第三期工程建设时期,进行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的安装。左岸电站及永久船闸开始投入运行。2009年,三峡枢纽主体工程、输变电工程和移民工作基本完成,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在施工中,建设者们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通过运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摸索了一套科学的施工工艺和管理制度,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以对国家和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谱写了世界大坝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

  三峡水利枢纽鸟瞰图。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峡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早在工程开工之前,相关方面就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水库移民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开发性移民”方针,并制定了全面细致的移民安置规划。199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移民工作走上了依法移民的法制化轨道。各级党委和政府统筹安排移民资金,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把移民搬迁与库区经济发展相结合。1995年4月10日,首批移民搬迁在秭归县向家店村拉开序幕。国务院为了确保三峡水库移民的顺利实施,批准将三峡工程总投资的45%作为移民经费。

  长江三峡工程坝区移民工作已全部完成。到1994年9月底,面积15.2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1000多人已搬迁完毕,共向三峡工程交付施工用地21400亩,占应征用地计划的93.4%。为就近安置坝区移民,在湖北宜昌、秭归两县境内的19个移民居住点已投入全面建设之中。宜昌市、宜昌县和秭归县各级政府为移民提供了各种就业优惠政策。这是宜昌县三斗坪镇新生村建的移民新居。

  2003年6月11日,两艘水翼高速旅游船在长江三峡大坝前驶过。三峡工程实现135米蓄水目标后,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开始展现于世人面前。

  20187月,三峡水库迎当年以来最大洪峰。 

  三峡工程是一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环保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极大地改善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条件,特别是可以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可使江汉平原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同时可以避免因洪水淹没和分洪带来的环境恶化、疾病流行等社会问题。三峡工程还减少了洞庭湖的泥沙淤积,为洞庭湖区的治理创造了条件。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最大发电能力约1000亿千瓦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效益显著,缓解了华中、华东、广东、重庆等地电力紧缺的形势。三峡电站与发电量相当的燃煤电站比较,每年可以减少排放1亿吨二氧化碳、200万吨二氧化硫、1万吨一氧化碳以及大量废水和废渣。这对于改善地区环境,特别是防止酸雨危害和温室效应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