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9月12日,中共十五大开幕。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中共中央、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中高度概括了邓小平的历史地位:“邓小平同志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他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个讲话为中共十五大的召开做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1997年9月12~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开幕式的正式代表和特邀代表共2108人,代表了全党5800多万名党员。江泽民做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报告指出,这次大会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中共十五大开幕式上江泽民同志作的长篇报告,引起全国各地各行业群众的热切关注。浙江温州市妙国寺服装市场的老板们放下手中繁忙的生意,聚在电视机旁收看十五大开幕实况转播。(摄于1997年9月12日)
中共十五大强调: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
中共十五大报告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归纳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报告首次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这些论述体现了党在探索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依法治国问题和首次使用“人权”概念,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纲领是将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和邓小平在新时期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有机结合而确定的新时期的文化建设纲领。
大会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在1997年9月18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正式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行动指南。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宪法,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被宪法所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