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重大事件 >> 建党百年大事点读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价格管理体制改革
发布时间: 2021-03-18    作者:    来源:
  字体:(     ) 关闭窗口

  1984年6月以来,武汉市相继成立了各类专业贸易中心,外地产品大量涌进武汉,鲜鱼、蔬菜、猪肉及豆制品等实行开放和价格体系改革后,市场一直朝着“放则活,活则多,多则稳”的趋向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图为兰陵路菜场的职工正在整理鲜嫩蔬菜。

  价格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1979年3月1日,国务院决定从当月起陆续提高粮食、油料、棉花等18种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平均提高24.8%。1979年,国家收购农副产品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27.6%,全国农民增加收益约70亿元。此后,国家又多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至1983年,提高了40%,使农民平均纯收入增加近1倍。《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进一步推动了价格改革。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85年开始,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价格体系基本理顺。1985年价格改革的基本方针是:放调结合,小步前进。改革的重点有三项:一是放开生猪收购价格和猪肉销售价格。取消国家统一制定生猪收购价格与猪肉销售价格的制度,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实行有指导的议价。二是调整农村粮食购销价格。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以内的稻谷、小麦、玉米的收购价格,按“倒三七”比例作价,即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超购加价。三是适当提高铁路短途运价。促使铁路的短途运输转向公路、水路,以缓和铁路运输的紧张状态。1988年,国家实施了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方案。7月,放开了名酒价格和适当提高其他粮食酿酒价格。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很大成效:一是农副产品价格的调整和改革,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如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从1978年的557.9亿元增加到1986年的约1990亿元,增加约1432亿元。二是促进了工业的协调发展,如我国电、钢、煤和石油的产量分别从世界第七、五、三、八位上升到五、四、二、五位,价格改革起了一定的作用。三是调整和改善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四是有利于市场供应,方便群众。

  1988年7月,珠江三角洲农村集市贸易场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在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和价格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商品供应产生了新变化,商品供应日益丰富。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糖、卷烟、酒等商品,全国每人平均的年消费量逐年增加。许多轻工业品出现了“买方市场”的新形势。价格调整和改革也使工农业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同价格改革前比,消费品供应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改变了过去有价无货、商品匮乏的状况;二是有些商品已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三是改革前基本属于空白的一些耐用消费品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按年产量计算,1986年同1978年比,家用洗衣机从0.04万台猛增到899万台,家用电冰箱从2.8万台增加到224万台,电视机从51.73万部增加到1447万部,其中彩电从0.38万部增加到414万部。与此同时,消费者心理也产生了新变化,商品多了,持币抢购的现象少了,顾客对商品的挑选更严格了,那些花色陈旧,质次价高的产品再也不受欢迎了。随着商品供应的逐步丰富,不仅票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且,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