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到1948年秋,中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减少为365万人,其中正规军198万人,用于第一线作战的174万人被分割在以沈阳、北平、西安、汉口、徐州为中心的五个战场上,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120余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经过实战锻炼和新式整军运动,大大增强了部队的军政素质。
面对日益有利的战争形势,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以敏锐的洞察力,不失时机地作出打大歼灭战,攻占大城市,歼敌重兵集团的重大决策。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提出全党的战略任务是:建军500万,在大约5年的时间内(从1946年7月算起),歼敌正规军500个旅(师)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央军委决定把战略决战的首要目标选择在条件最有利的东北战场。
此时,在东北战场上,东北“剿总”卫立煌集团有正规军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总兵力为55万人,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蒋介石深知东北情势危急,但为支撑全国战局,决定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铁路的方针,企图保住现有占领区,一旦形势发展不利,即经北宁铁路从陆上或经营口、葫芦岛从海上撤退。其部署是:由“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2个军6个师共10万人防守长春,钳制东北野战军主力向南机动;由“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率第6兵团等部4个军14个师共15万人,防守义县至山海关一线,以锦州、锦西为防守重点,维护东北与关内的陆上及海上的联系;东北“剿总”直接指挥第8、第9兵团等部7个军另1个整编师共24个师(旅)计30万人,防守沈阳及其附近地区,作为防御中枢,以确保沈阳并支援锦州、长春方面之作战。
东北人民解放军在1948年3月冬季攻势结束后,解放了东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东北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东北野战军已发展到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共54个师70万人,另有军区武装33万人,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在全国五大战场中,东北战场的形势最为有利,已经具备了同东北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
中共中央军委依据战局的发展和东北战场形势,制定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把卫立煌集团封闭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于9月10日下达了北宁路作战计划:第一步以奔袭动作歼灭北宁路除山海关、锦州、锦西以外各点守军,切断关内外国民党军联系;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取锦州和打增援之敌。部署是:以7个纵队另3个独立师,歼灭义县至昌黎一线守军,尔后相机夺取锦州、锦西、山海关;以5个纵队位于沈阳西北和长春、沈阳之间,阻止沈阳国民党军向锦州或向长春增援,并随时准备参加攻锦作战和歼灭长春突围之敌;以1个纵队和6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等部围困长春。
辽沈战役分为三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9月12日至10月19日),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
蒋介石为解锦州之危,组成东进和西进兵团,从锦西、葫芦岛和沈阳地区东西对进,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迅速攻取锦州的指示,确定了攻锦打援的整个兵力部署:以2个纵队另2个独立师位塔山地区,阻击东进兵团;以6个纵队共16个师计25万人攻击锦州;以1个纵队主力为战役总预备队;以4个纵队共14个师位彰武、新立屯地区,阻击西进兵团;以11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围困长春。10月14日,攻锦集团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于15日攻克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俘范汉杰及第6兵团司令官卢浚泉等,完全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大门。
在锦州攻坚战的同时,南北两线阻援部队分别采取坚守防御和运动防御,粉碎了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增援锦州的图谋。在南线坚守核心阵地塔山的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陆海空立体进攻,鏖战6昼夜,歼敌6000余人,创造了野战阵地坚守防御的光辉范例。战后,该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的荣誉称号。
锦州被克后,困守长春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于10月17日率所部2.6万余人起义。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第二阶段(10月20日至28日),辽西会战,围歼西进兵团。10月18日,蒋介石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19日,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决定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在辽西地区围歼西进兵团。东北野战军10个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以东,饶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对西进兵团展开大规模围歼战,各部大胆穿插,分割围歼。至28日拂晓,辽西围歼战结束,全歼西进兵团5个军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其中包括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新1军和新6军,生俘中将司令官廖耀湘,从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第三阶段(10月29日至11月2日),攻占沈阳、营口,解放东北全境。从10月29日起,东北野战军乘胜东进,先后解放新民、抚顺、辽阳、鞍山、海城等沈阳外围据点。11月2日,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宣告解放,守军13万余人全部被歼。同日,解放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9日,锦西、葫芦岛地区之敌从海上撤至关内。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东北“剿总”及所属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整师及地方部队计47.2万人,俘国民党军少将以上军官186名。东北野战军伤亡6.9万余人,炮兵司令员朱瑞在战役中牺牲。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连同这一时期全国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使中国军事形势出现新的转折,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已经迫近的标志。毛泽东指出:“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
在中原、华东战场,到1948年秋季,人民解放军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15万人,中原军区部队20余万人;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36万人,华东军区部队30余万人。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豫南、鄂北地区。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在国民党军方面,华中“剿总”白崇禧集团辖3个兵团、3个绥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徐州“剿总”刘峙集团辖4个兵团、6个绥区,共60万人,主力集结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段。这是国民党军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战略集团。
辽沈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基于对华东、中原两野战军下一步极有可能在陇海路以南联合发起新攻势的判断,为避免徐州“剿总”刘峙集团重蹈东北卫立煌集团的覆辙,确定在徐蚌战场采取“备战退守”方针,一面向徐州、蚌埠间收缩兵力,准备应战;一面从徐州撤退物资和非战斗人员,以备在形势不利时全军南撤淮河以南。11月6日蒋介石下达调整部署的命令:撤销第9(李延年)绥靖区,其所属第44军由海州西撤新安镇,归第7兵团指挥。第7(黄百韬)兵团由新安镇撤至运河以西地区。第3(冯治安)绥靖区由临城、枣庄向南退守韩庄、台儿庄地区。第13(李弥)兵团由陇海铁路碾庄圩、炮车南移灵璧、泗县。第1(周碞)绥靖区防守淮阴至扬州一线。第2(邱清泉)兵团由商丘东移砀山、永城。第4(刘汝明)绥靖区由商丘、马牧集南移固镇、蚌埠。第16(孙元良)兵团由柳河移至蒙城。徐州“剿总”直接指挥的4个军守备徐州、蚌埠等城。华中“剿总”的第12(黄维)兵团改归国防部指挥,由确山东进阜阳、太和,准备参加徐蚌地区作战。蒋介石声称:徐淮会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
中央军委曾于1948年7月间提出“冬春夺取徐州”的设想。济南战役结束时,即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乘胜举行淮海战役,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连云港之敌,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中央军委于9月25日复电同意华东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并于10月11日发出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为达此目的,应采取“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即以一半以上的兵力牵制、阻击可能由徐州东援的第2、第13两兵团。14日,又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夺取郑州、开封,吸引徐州“剿总”分兵西顾;以一部兵力在平汉铁路以西、以南积极活动,牵制白崇禧集团,使之不能调兵东进徐州、蚌埠地区。
11月7日—9日,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根据辽沈战役后全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中原野战军攻克郑州后迅速东进,正同华东野战军会合等情况,以及刘峙集团有向南撤退的征候,批准前线指挥员的建议,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原定规模,由华东、中原两野战军联合进行淮海战役,由原来计划歼灭刘峙集团一部的战役企图,发展成为全歼该集团的战略决战性战役。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及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5人组成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淮海前线一切事宜。
淮海战役分为三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11月6日至22日),歼灭黄伯韬兵团,攻占宿县,孤立徐州。1948年11月6日晚,华东野战军按预定计划向新安镇地区的黄伯韬兵团发起进攻。7日晨,黄兵团自新安镇地区沿陇海铁路西撤,华东野战军立即展开猛烈追击、截击。在追击黄兵团的作战中,第9纵队“潍县团”2连1排共产党员范学福等10名勇士,用身体架起一座人桥,保证追击部队顺利通过10米宽的沂河,创造了“十人桥”的壮举。8日,第3绥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3个半师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为人民解放军迅速截断黄伯韬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有利条件。至11日,华东野战军将黄兵团合围于碾庄圩及其周围约18平方公里的地区内。激战至11月22日,全歼被包围于碾庄地区的黄伯韬兵团。黄伯韬自杀身亡。中原野战军于11月15日攻克宿县,隔断了徐蚌联系,孤立了徐州,并将由平汉路东援的黄维兵团阻止于宿县西南的南坪集地区。
第二阶段(11月23日至12月15日),歼灭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中原野战军于11月25日将黄维兵团合围于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纵横各7.5公里的区域内。27日,黄维集中4个主力师向东南方向突围被击退,其第85军第110师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在突围中率部起义。华东野战军于12月4日将由徐州撤退的杜聿明集团合围于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一带,并于6日歼灭突围的孙元良兵团,仅孙元良率少数人脱逃。鉴于淮海战场态势,总前委决定采取“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的方针,首先集中兵力吃掉黄维兵团,挟住杜聿明集团,看住由蚌埠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至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协同下,将黄维兵团10万余人歼灭于双堆集地区,生俘黄维。
第三阶段(12月16日至翌年1月10日),全歼杜聿明集团。首先为配合平津战役,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部署,暂停对孤立无援、陷入绝境的杜聿明集团的军事攻击,进行战场休整和政治攻势。成批的国民党军士兵向解放军投诚,20天内即达1.4万余人。当华北战场上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后,华东野战军于1949年1月6日,对拒绝投降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至10日将其全歼,生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化装逃脱。至此,淮海战役结束。
战役期间,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和冀鲁豫分局全力组织支前工作。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活跃在战场上。支前民工(包括随军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共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8539只,汽车257辆,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筹运粮食9.6亿斤,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有力地保障了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经过66天的激烈作战,歼灭和争取起义、投诚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余人,其中包括号称“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人民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至此,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均获解放。人民解放军兵临长江北岸,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等地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毛泽东欣喜地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基本上解决。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1948年11月上旬,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已经开始,华北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华北第1兵团正在围攻太原;第2兵团位于河北省阜平休整;第3兵团位于绥远东部,准备围攻国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的后方基地归绥(今呼和浩特)。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已进至河北省蓟县地区待机;东北野战军主力位于沈阳、营口、锦州地区休整,准备1个月后向山海关内开进,同华北军区部队协力歼灭傅作义集团。
面临着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打击的严重局面,蒋介石于11月初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谈华北作战方针。经过磋商,认为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东北野战军需经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关,“华北不致遭受威胁”,因此决定暂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并确保塘沽海口。据此方针,傅作义于11月中下旬调整兵力部署,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除归绥、大同两个孤立地区外,以4个兵团12个军共42个师(旅),连同非正规军共50余万人,部署于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摆成一字长蛇阵。其中,以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以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准备在战局不利时,蒋、傅两系部队分别向南和向西撤退。
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中央军委判断位于平津地区的蒋系部队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蒋系部队南撤,傅系部队亦必将西逃。如果蒋介石采取撤退方针,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国民党军加强了长江防线,对于尔后渡江作战不利。为此,中央军委于11月18日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立即结束休整,迅速入关,在华北军区主力协同下提前发起平津战役,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
为了实现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方针,中共中央军委采取了以下措施:命令华北第1兵团停攻太原,华北第3兵团撤围归绥,以稳定傅作义集团,不使其感到孤立而早日撤逃;利用蒋介石、傅作义对东北野战军入关时间的错误判断,指示新华社、广播电台多发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祝捷庆功、练兵开会及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在沈阳活动的消息,迷惑、麻痹敌人;命令华北第3、第2兵团和东北先遣兵团向平绥线发起攻击,引敌向西,以便抓住傅系部队,拖住蒋系部队,为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争取时间;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在开进中夜行晓宿,隐蔽入关,迅速隔断北平、天津、塘沽、唐山间的联系,切断傅作义集团南逃的道路,以便尔后逐次加以围歼。
人民解放军遂行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东北野战军2个兵团部、13个纵队、1个特种兵司令部、55个师共80余万人,华北军区7个纵队、21个旅共13万余人,连同地方部队,总兵力达100万余人。中共中央决定战役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统一指挥。1949年1月10日,又决定以林彪、罗荣桓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夺取平、津和管理平、津、唐等地的一切工作。
平津战役分为三个作战阶段:
第一阶段(11月29日至12月20日),对傅作义集团实施战略包围与战役分割。战役首先从平绥线发起,华北第3兵团围攻张家口,吸引傅部西援;华北第2兵团将西援之傅部主力第35军包围于新保安;东北先遣兵团攻占密云、康庄、怀来,并歼敌2个军主力。至12月11日,达成对平绥线国民党军的分割包围。东北野战军主力从11月23日起,分三路入关,向平、津、唐(山)地区挺进。为防止华北国民党军从海上逃跑,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对张家口、新保安之敌采取“围而不打”,对平、津、唐、塘(沽)之敌采取“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以待部署完成后再各个歼敌。至12月20日,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个地区内,封闭了其西逃和南逃的一切道路。
第二阶段(12月21日至翌年1月17日),各个歼灭新保安、张家口、天津之敌。按照中央军委确定的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华北第2兵团于22日攻克新保安,全歼傅作义王牌第35军,军长郭景云自杀。华北第3兵团和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于24日追歼张家口逃敌5.4万余人,收复张家口。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22个师共34万人,由参谋长刘亚楼统一指挥,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的作战方针,经29小时激战,于15日攻克国民党军有13万守军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天津,俘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之战,是解放战争中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之一,也是人民解放军参战兵种最多的一次战役,积累了诸兵种协同作战的丰富经验。17日,东北野战军一部解放塘沽。
第三阶段(1月18日至31日),和平解放北平。天津解放后,北平25万守军陷于绝境。鉴于北平是世界驰名的文化古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尽最大努力通过谈判和平解放北平。中共北平地下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直接做傅作义及其周围人员的工作,爱国民主人士也呼吁傅作义走和平谈判道路。傅作义是抗日名将,并和共产党有过友好往来。在内战中执行蒋介石的“戡乱”反共政策,但随着国民党军的不断失败,逐步对蒋介石的统治失去信心。从1948年12月起,傅作义派代表到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三次正式谈判,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条件。1949年1月21日,双方达成《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协议》。随后,北平守军陆续开到城外指定地点接受改编。31日,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将国民党军和平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北平方式”。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剿总”总部及3个兵团部、1个警备司令部、13个军部、51个师,共52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华北地区除太原、新乡等少数几个国民党军孤立据点外,均获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