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发动的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运动。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又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的思想开始出现。
跃进号角(宣传画)
1957年9月,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认为1956年对经济工作中过急情况的纠正是“反冒进”。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农业发展纲要十四条(修正草案)》,这实际是农业“大跃进”的纲领。会后,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召开党的各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准备掀起工农业生产的高潮。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上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制定的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第二本帐的主要指标过高,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535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主要步骤。会议还决定在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这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在工业上,为实现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交通、邮电、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都开展“全民大办”,把“大跃进”运动推向了高潮。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
从1958年11月开始,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中的问题。中央多次提出调整经济指标,“压缩空气”,并着手解决经济工作中的问题。到1960年冬,随着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也被停止。1962年1月召开的7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参考文献:
李庆刚著:《“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年版。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河南“大跃进”运动》,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年版。
李锐著:《大跃进亲历记》,南方出版社 1999年版。
张继久著:《大跃进的经济分析》,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麦克法夸尔(英)著,魏海生等译:《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2卷《大跃进1958-1960》,求实出版社 1990年版。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山东“大跃进”运动》,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大跃进”运动》(浙江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黄根兰:《试析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成因》,《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5年第4期。
刘明钢:《深翻土地运动与“大跃进”时期的冒进浮夸》,《党史纵览》1997年第3期。
曾红路:《再论“大跃进”的历史成因》,《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
齐霁:《八十年代以来“大跃进”运动研究若干问题述评》,《北京党史》1999年第6期。
李若建:《大跃进的社会基础》,《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
王逍:《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兴衰之历史演变》,《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第1期。
曹学恩:《大跃进运动发生原因探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年第6期。
王青山:《毛泽东的忧患意识和大跃进》,《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2期。
高其荣:《近十年来关于大跃进运动成因研究综述》,《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5期。
林蕴晖:《“大跃进”前后的政治氛围》,《北京党史》2008年第4期。
张明霞:《国外学者“大跃进”发动原因研究综述》,《福建党史月刊》2009年第2期。
李安峰:《李富春对“大跃进”的认识》,《党史纵横》2009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