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重大事件
首都十大建筑竣工
发布时间: 2009-08-20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08-20
  字体:(     ) 关闭窗口

  195895,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的万里在市政府会议上,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建国十周年的通知,要求在建国十周年之前建好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加上原有的苏联展览馆(即北京展览馆)共十大建筑。另在玉渊潭附近建十几幢别墅式的宾馆。这是首次提出“国庆十大工程”,又称“十大建筑”。

  随后,设计、占地拆迁、工程准备等工作开始。1959228日,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会议厅召集副总理及有关部、委和北京市的领导开会,商讨调整国庆工程问题。鉴于当时国庆工程占地需拆迁民房21000多间,而周转房仅有5000余间,致使4000多户居民要投亲靠友自行解决住房,拆迁户居住困难问题的情况,会议决定压缩、缓建一些国庆工程。周恩来强调指出,我们修建国庆工程,须同时注意解决人民居住问题。不能像旧社会那样,只顾追求表面上的繁华,而不顾人民的实际困难。我们推迟一些建筑,把材料和劳动力省下来,解决人民的居住问题是完全必要的。并主张把1959年北京计划新建30万平方米住宅,扩大为新建50万平方米,并争取在国庆节前建成,以便能让困难户早日搬进新居。

  会后,根据实际对原计划的十大建筑作出调整,推迟缓建的有科技馆、艺术展览馆(即美术馆)、国家剧院;原来算作两座,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实际变成一座建筑;把虽为国庆工程却未列入十大工程的钓鱼台国宾馆列入;把正在兴建北京火车站、华侨大厦、民族饭店、工人体育场,列入国庆工程。

  最终完成并确定为首都国庆十大工程的十大建筑是: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火车站、民族饭店、华侨大夏、钓鱼台国宾馆,为十周年大庆前夕竣工的十大献礼工程。此前已竣工的苏联展览馆、电报大楼,及此后竣工的美术馆、工人体育馆都不应列入十大建筑。上世纪50年代首都十大建筑同后来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十大建筑相比,有其独特的时代特点:

  1.规模大、工期短。规模大,一是占地面积大,如农展馆占地50多公顷,比天安门广场还大。二是建筑面积大,都有上万平方米,乃至几十万平方米。北京火车站达25万平方米。人民大会堂达17万多平方米,比明清两代经营了数百年的皇宫总建筑面积还大。三是工期短,从开工到竣工一年,人民大会堂工期仅十个月。  

  农业展览馆

  2.中央决策、全国支援。十大建筑是19588月北戴河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设计方案,专门委派国务院一位副秘书长负责联系工程建设事宜。18个省市和中央有关部门派来施工队伍,提供物资,承接任务,仅建筑工人就有14000多人,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3.土洋结合、革命加拼命。全国劳模、原北京建工集团高级工程师杨嗣信把十大建筑的建设概括为四句话:“小米加步枪”;“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粗粮细做”;“革命加拼命”。他说,当时大部分是土机器,上不去,就用卷扬机代替塔吊。人民大会堂的水磨石、木装修,材料土气,活是一流,质量一直到现在还很好。这就是“粗粮细做”。另外就是“革命加拼命”,涌现了一批青年突击队,24小时连轴转。

  4.推动了城市建设,确立了北京城市布局。国庆十大建筑与改扩建天安门广场的工程同步进行。广场发展了原有的南北中轴线,打通、展宽、延伸了长安街,十大建筑中的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和北京火车站等六个建筑耸立长安街两侧,形成新的东西轴线——神州第一街。两线垂直相交于天安门广场,改建后的广场达40公顷,雄伟、壮丽、宽阔,可供50万群众进行集体活动。

  50年代的十大建筑犹如10颗璀璨的明珠,集现代风格与民族传统于一体,使得古老的北京城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在当代中国的建筑史上留下光辉一笔。

  参考文献:

  齐鹏飞、杨凤城主编:《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10-2004.10),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史建霞:《北京十大建筑的由来》,《北京党史》1997年第3期。

  樊文:《张与建国初首都“十大建筑”》,《钟山风雨》2005年第3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