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重大事件
对外开放
发布时间: 2009-08-20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08-20
  字体:(     ) 关闭窗口

  对外开放即对国外、境外开放,特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旨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第二阶段:1992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12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谈判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并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这一阶段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顺利渡过了WTO过渡期,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了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 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4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1979-2007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8.1%,进口年均增长16.7%。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32位,2004-2007年稳居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其中,2007年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跃居到第2位;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也提高到6.7%,位居世界第3位。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从出口商品结构看,30年来,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从进口商品结构看,资源、基础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明显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资源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条件。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509亿美元,25年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17.6%。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位居第5位,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其中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位居第7位和第5位。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渐成主流。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770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0.1%,远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推动企业以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2—2007年,对外经济合作签订合同累计48.6万份,合同金额257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633亿美元,分别是1976—2001年对应项目总和的1.9倍、2倍和1.8倍;对外投资规模增势强劲,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入世以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步入较快发展期。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有27亿美元,到2007年已经上升到265亿美元,2002—2007年6年间年均增速25.1%。截止到2007年底,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超过1万家。多双边经贸合作成就瞩目,截至2007年10月,我国跟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对其出口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129个国家和地区、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180多个多双边联委会机制,对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http://www.cass.net.cn/file/20081225211050.html

  “对外开放30年回顾展”, http//kaifangzhan.mofcom.gov.cn/

  陈文敬主编:《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编:《中国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唐任伍、马骥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1978-2008)》对外开放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文敬、李钢、李健著:《振兴之路:中国对外开放3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年版。

  刘向东主编:《对外开放起始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统计局网站:《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成就报告》,2008年10月28日。

    萧冬连:《中国对外开放的决策过程》,《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2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