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国史编年 >> 1949 >> 12月18日
中国人民救国会宣告解散
发布时间: 2009-06-02    作者:    来源: 2009-06-02
  字体:(     ) 关闭窗口
[纲 文]中国人民救国会宣告解散。
[目 文]中国人民救国会,原名“中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5月在上海成立,是一个有着广泛基础的群众抗日救亡团体,主要负责人有沈钧儒、邹韬奋【 邹韬奋(1895—1944),江西馀江人,1935年任全国各界救国会执行委员,1944年病逝。】、李公朴【李公朴(1902—1946),号仆如,江苏镇江人,1935年任全国各界救国会执行委员,194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委员,1946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等人,1945年改名“中国人民救国会”,简称“救国会”。1949年响应中共号召参加了新政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是与中共通力合作的民主党派。
本日,中国人民救国会在北京饭店举行茶话会,宣告其活动结束。沈钧儒在致词中说:中国人民救国会从今天起要在全国人民面前宣布结束了。这件事在去年9月我们到哈尔滨的时候就已提出,一直到现在,酝酿了一年之久,现在由中央到各地会员已一致同意。我们救国会同人相信一切是由时代决定的,我们首先要认识时代。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了。这使我们认识到:有了人民政协所通过的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有着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中国的这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是可以坦步无忧的。我们救国会同人彻底认清了这一点,相信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今天在大家面前,坚决地、愉快地来宣布我们的历史任务的终结。今后,救国会是不存在了,我们救国会同人愿意紧紧跟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后,为人民服务,为建设新中国而积极努力。胡愈之宣读人民救国会同人给毛主席的致敬函。张澜、李济深、何香凝、马叙伦、章伯钧、章乃器先后致词,一致对救国会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艰苦奋斗和光辉成就,以及救国会同人今后为建设新中国而积极努力的决心表示赞扬。茶话会发表了《中国人民救国会结束宣言》。【 关于救国会的解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自行解散”。沈钧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认为救国会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于是在没有同毛泽东和周恩来打招呼的情况下,自行宣布救国会解散。后来,周恩来曾对沈钧儒说:“沈老先生,你怎么连个招呼都不打?这个组织还不能解散啊。”(潘宝昌:《沈家轶事》,《英才》2000年第11期。)另一说是根据中共最初的意图解散。据参加新政协的救国会代表宋云彬日记所载:新政协召开前,周恩来、李维汉等人在北京饭店邀请救国会领导人共进晚餐,周曾表示,新政协开会后,各党派除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外,其余均可解散。(宋云彬:《水游日记》,《新文学史料》2000年第4期。)说明中共最初只准备保留三个民主党派:民革作为原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组织,民盟作为知识分子的组织,民建作为工商业者即资本家的组织。其他几个民主党派性质相近,不必单独存在了。救国会按此意图,于9月推定胡愈之、史良等人筹备起草解散宣言及编印关于救国会之历史文件。救国会解散后,其成员大部分成为民盟的成员。许德珩的回忆印证了宋云彬的说法。他说:当时,不仅救国会宣布解散,九三学社也准备解散。但当毛泽东访苏回到北京后,听到救国会解散,很是惋惜,说救国会是进步团体,不应当解散。又听说九三学社也要解散,当即表示不同意,并由中央传达了他关于民主党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地位和作用的意见,并明确指出九三学社不但不能解散,而且还要继续发展。(许德珩:《难忘的回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页。)后来,保留了民革、民盟、民建、民进、中国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形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主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周恩来中途出席茶话会并即席讲话,阐明中共的统战政策与工作方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