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年表 >> 大事记 >> 1987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
发布时间: 2009-11-17    作者:    来源:国史网 1987-10-25
  字体:(     ) 关闭窗口

  19871025日—11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代表1936人,代表全国四千六百多万党员。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查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听取和审查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选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选举新一届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赵紫阳作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阐明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定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明确提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根据我国国情和邓小平的设计,提出我国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报告提出,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逐步建立起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从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报告强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结合,在我国已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30多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和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这个报告的指导思想和一系列理论观点的产生与邓小平的指导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